新闻资讯
相关新闻
2023年5月,全球批准医疗器械方面,FDA通过3个上市前批准(PMA)途径首次上市的产品。境内公示了4个三类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审批绿色通道,批准了3个创新器械上市,国内医疗器械审批集中在体外诊断试剂,共1040项,占33.56%。
2023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|推想医疗担当使命 引领产业高质量前行
6月8日至6月10日,2023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隆重举行。推想医疗参与展会多场主题研讨论坛,与行业同道共议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发展趋势,分享自身发展创新产品应用和国际化出海成果。
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!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。
发布时间:
2023-01-10
血液制品行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它已成为生物制品行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,具有严格的监管条件、高产品附加值、寡头竞争等基本特征。随着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完善,居民献血观念的改变,血液制品临床症状的增加,市场容量稳步增长,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IVC和人白蛋白两种血液制品在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了作用,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。
1、 血液制品行业概述
(1) 血液制品的定义
血液制品主要是指以健康人体血液为原料,通过生物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制剂。它们属于生物制品的范围,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、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,其中凝血因子亚类的类别最大。
血液制品的原料是人血浆,其中92%-93%是水,只有7%-8%是蛋白质。血液制品是由这部分蛋白质制成的。受技术水平限制,目前只能利用血浆蛋白的一部分。
(2)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概览
血液制品行业始于20世纪40年代,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已成为生物制品行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。由于从人血浆中提取的人血白蛋白、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功能,血液制品是治疗某些疾病中不可替代的“救命药”。例如,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中提取和治疗人类免疫球蛋白一年需要130份血浆(500至600毫升一次)。同时,随着技术的进步,血液制品的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,成为市场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。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,2018年血浆来源血液制品的全球市场规模达到367亿美元,预计将保持2.9%的稳定复合年增长率,2027年全球市场预计将超过477亿美元。
根据MRB公布的数据,世界血液制品行业最早有102家企业。随着企业的兼并重组,国外的血液制品企业只有不到20家,其中美国有5家,欧洲有8家,CSL百灵、百特、Grifols、Octapharma等几家大型企业已经占据了80%至85%的市场份额。同时,几家巨头的收浆量也达到了行业收浆总量的80%以上,呈现出典型的寡头垄断局面。
2、 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概况
中国的血液制品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。一开始,只有2-3家制造商。随着20世纪80年代生产冻干人血浆的效益显著提高,血浆蛋白盐析分离工艺的广泛应用,当地血站、军区下属血站和一些科研机构开始生产血液制品,国内一次性生产厂家约70家。然而,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,卫生部发布了一项明确的命令,禁止生产冻干人血浆,并禁止使用盐析工艺,导致大多数制造商关闭。
1998年,血液制品行业实行GMP准入制度,即只有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。当时,全国共有33家企业获得了认证;2001年以后,国家不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,因此中国只有大约30个血液制品生产许可证。
(1) 血液制品行业竞争格局清晰
截至2021年12月底,全国21个省(市、区)31家独立法人拥有血液制品生产许可证,全国设立血浆采集站292个,7家国内外上市公司在行业上市。经过多轮并购,近60%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和70%以上的血浆采集站已并入上市公司。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已经形成了以七家上市公司为第一阵营,天坛生物(中盛集团)、上海来世、华兰生物、泰邦生物四大企业为龙头的行业格局。
(2) 等离子体原料长期供不应求
我国人口基数大,受社会老龄化、血液制品适应症增加等因素影响,我国血液制品市场下游需求不断增加。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已从2017年的190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382亿元。
2021年,全国血液制品企业血浆采集总量为9455吨,同比增长约12.83%,但实际血浆需求量超过1.4万吨。因此,进口白蛋白成为应对血浆原料供需缺口较大的主要措施,其中2020年进口白蛋白批签发比例达到62%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,由于消费者对增强免疫力和保健需求的影响,血液制品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快速增长。然而,等离子体原材料短缺已成为制约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。
3) 技术创新能力低,产品水平低
血液制品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制药行业。随着血液制品的创新升级,血液制品企业对产品生产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,对产品研发、生产技术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综合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。然而,中国目前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。
从产品类型上看,Grifols、CSL等国外企业可以用血浆生产约22至24种产品,其中主要产品为凝血因子;而国内产品线最全的上海来事和天坛生物只能生产其中的12种,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,凝血因子产品很少。
下一页